1. 第一篇:
 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,相如奉璧奏秦王。秦王大喜,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。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,乃前曰:「璧有瑕,請指示王。」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,卻立,倚柱,怒髮上衝冠,謂秦王曰:「大王欲得璧,使人發書至趙王,趙王悉召群臣議,皆曰秦貪,負其彊,以空言求璧,償城恐不可得。議不欲予秦璧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況大國乎!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,不可。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。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。
  今臣至,大王見臣列觀,禮節甚倨;得璧,傳之美人,以戲弄臣。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,故臣復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,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!」。相如持其璧睨柱, 欲以擊柱。秦王恐其破璧,乃辭謝, 固請, 召有司案圖,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。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予趙城, 實不可得, 乃謂秦王曰:「和氏璧,天下所共傳寶也, 趙王恐, 不敢不獻。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。
 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,設九賓於廷,臣乃敢上璧。」秦王度之,終不可強奪,遂許齋五日,舍相如廣成傳。相如度秦王雖齋,決負約不償城,乃使其從者衣褐,懷其璧,從徑道亡,歸璧于趙。(節錄自《史記‧藺相如完璧歸趙》)


「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,卻立,倚柱,怒髮上衝冠」下列何者與句中「卻」的字義相同? 


2. 藺相如謂秦王曰:「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。」趙王齋戒五日的用意何在? 


3. 根據上文,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之意的是: 


4. 根據上文,描述藺相如的整體表現,最完整而貼切的是: 


5. 有關本文寫作特色,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? 


6. 第二篇
  雞捲常見於從前的「辦桌」宴席,可當菜餚,亦可作點心,尤流行於北臺灣。這是一道名不符實的食物,稱呼雞捲,可材料中卻無雞肉。北方的雞捲不同,如天津的清炸雞捲就使用雞脯肉、火腿條製作;川味雞捲則包以網油,也加入雞肉;都迥異於臺灣雞捲使用豬肉。臺菜中的雞捲主要有三說:其一謂雞捲從前叫「石碼捲」,乃福建石碼鎮傳來;其二謂它的形狀像雞脖子,閩南語雞脖子發音近似雞捲;又一說斷言雞捲當以閩南語發音,「雞」與「多」同音,意謂「多出來的一捲」,將祭祀後沒用完的豬肉、剩菜剁碎,調味,以腐皮包捲,入油鍋炸熟。我較採信最後一種。多一捲的意涵,背後是刻苦農家,節儉惜物所開發出的菜餚。
  現在的雞捲已不再包裹剩菜,除了以豬肉為主體,常見的餡包括魚漿、荸薺、胡蘿蔔、香菜、洋蔥、紅蔥酥、芋頭、蔥、蝦米、香菇等等,將選用的材料用鹽、糖、胡椒粉、五香粉、酒、醬油、雞蛋拌勻,略微醃漬後,以豆腐皮包裹,以中低溫油(約八十度C 即可)下鍋油炸而成。臺灣雞捲實際上是豬肉捲。宜蘭的肉捲加了豬肝,稱為「肝花」。無論材料或調味,都表現一種藝術的調和,各家所選用的略異。要之,五香粉的味道甚重,下手須節制,分量不可多於胡椒粉;又有人習慣在醃料中摻入縴粉,實不足為訓。好吃的雞捲表皮總是酥脆,裡面又香嫩多汁;添加在裡面的魚漿、太白粉的分量,必須掌握準確,稍微失控,口感即有過硬或過粉之虞。
  雞捲常見於臺灣的傳統市場,平價又容易購買,普通家庭鮮少自製。一般臺菜餐館大抵能製作出相當水平,多年前我曾帶蔡瀾去木柵一家餐廳吃臺菜,面對整桌菜餚排名,他竟說雞捲第一。這是一家很深情的餐廳。除了臺菜餐館,臺北有些小吃攤的雞捲亦不遑多讓,如延三夜市某小吃攤單賣雞捲,別無他物;內餡也單純,傴豬肉和洋蔥,搭配醃漬黃瓜佐食,微酸,微甜,微美。雞捲的表皮色澤相對輕淡,餡料結實,現包現炸現吃,很是燙嘴,得邊吃邊吹氣。大部分店家都將蘸醬淋在雞捲旁,雞捲本身調味已重,實不必如此蛇足。雞捲的美學是調和準確,表皮金黃酥脆,餡細嫩多汁;這道樸實的菜,外表不起眼,總透露懷舊的滋味,和珍惜的表情。


文中根據作者描寫,現在臺灣雞捲的材料為何? 


7. 臺菜中「雞捲」的來源眾說紛紜,下列何種是較為作者採信? 


8. 臺灣雞捲意謂「多出來的一捲」,背後呈現的意涵為何? 


9. 作者認為臺灣雞捲的調味,應該表現出何種的藝術調和美學? 


10. 作者在文中提及,有幾處是常見製作好吃雞捲所在,不包括下列何者?